
降本增效药方虽好,但运营成本降过了头,真的有损基层士气

写这篇随笔的由头,是听了一家城商行基层网点员工的诉苦。自从这家银行刮起动员式的“降本增效”之风,他们网点就被砍剩了一个主管和一个柜员。从此不敢休假,因为没人替班。
既然只剩下一枚小桂圆儿了,于是本来网点一周开7天8:00-17:00,现在开五天8:30-11:30 & 13:30-16:30。
其实到这里他都可以接受,站在银行经营的角度他能理解是降本了。真正让他不适的,是发现今年领导(或许是有意地)整出了一些基层根本完不成的指标考核。
既然完不成,就能名正言顺扣工资。
大学毕业曾开开心心踌躇满志踏进银行的他,最近很emo,说每天消极怠工。
一、
从这名员工的故事出发,我又在“愉见财经”的几个银行群里匿名征集大家腹诽的“降本增效”大法,收集了以下见闻:
有人发现“形式主义”的加班变多了,显得很卷很忙很努力,但同时原本正常加班的打车费补贴和日常免费咖啡还被取消了。“这是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么?”
听完我举例的网点减员,群里一网点员工说,“我们这儿不止减了柜员,还把保安都辞了,银行员工自己临时代班保安。” “这算违规不?真有什么险情他保得了安不?”
A说,他们营业网点的中后台,把办公职场搬上了楼,因为省租金。
B说,A家的做法挺合理的,省的还是大钱。他们行已经搞起了“限定电费开支”,不该开的空调不开,比如周六又要他们来行里开会、又因为非工作时段不给开空调。如果电费超过了上限,超额部分要员工们自己掏腰包。
C说,电费是挺贵的,他们行连更小的钱,比如打印纸张、厕所的洗手液都要省。自从“降本”以后,洗手液消失了,A4纸也不给订80g的了,要改订70g的——“空气一潮就卡纸”。
群里还有位银行家属也补了一刀:“我那从前不进厨房的老公,最近都主动做家务,因为又降薪了20%。”
……
二、
首先,“愉见财经”想说,当银行业进入营收放缓、息差收窄、盈利能力减弱的新周期,传统的规模扩张、以量补价的经营模式难以为继,“降本增效”确实是有它的现实意义的。
要说“降本”的核心,其实一是降资金成本,因为以量补价的老路子走不通了嘛;二是降风险成本,风险管理才是银行的核心能力;三是降获客成本,有没有可能更多借力数字化的方式?
另外,恕我斗胆讲些自己的想法。比起省些细枝末节的小头而损了员工士气,是不是可以看看有哪些成本项增长的大头、或是浪费的大头?比如营销费用,有没有重复投入和根本没必要投入的部分?比如听起来大势所趋的科技投入,有没有真的和产能挂钩、真的提升了业绩,还是多年来只见投入无甚回报?比如网点统筹,有没有低产出的意义不大的网点?
大家说的运营成本精细化管理,人力资源优化和网点转型,我同意是势在必行的。以前的“养尊处优”的确没啥必要了,大家一起过一段紧日子,一起“抱朴守拙”“艰苦创业”一把。
但是,硬币的另一面是,有两件事情很没必要,内耗且内损。
一是没必要“层层加码”。银行嘛,家大业大管理半径长,有些政策从总行下来,层层传导就很容易被搞得层层加码,最后基层行之间还卷起来了,你不允许彩打、我连打印纸都控量。
二是没必要“形式主义”。业绩上不去,有时候真不是基层开开会动员动员、或是搞思想教育能解决的,也不是窝在职场加班能找到新路子的,还得是顶层设计得找到更好的战略、总行得有不那么同质化的思路和产品;至于基层,答案其实是在“客户需求”、“用户价值”上,而不是苦哈哈写报告上。
其实我们也要理解,本身舆论对金融业就没之前那么友好了;加上市场环境也难,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还想着过锦衣玉食好日子肯定是不对头滴。
况且银行的“婆婆”也多,总行也苦于要向集团、要向股东、要向监管交代的。大环境如此,人家上级单位自己在行政要求下收紧,下面市场化运营的子公司不看齐能行吗?
所以,“降本增效”自然要推进,但也要把好钢用到刀刃上。而不是层层加码、形式主义、基层作秀,毕竟一线员工的斗志和士气,才是“增效”的动力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