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分红险的另类解法:大都会人寿样本

访客 2025-07-22 13:01:17 382621
分红险的另类解法:大都会人寿样本摘要: 导语:抓住“天时”、绑定高端客群与保持战略定力,缺一不可。7月10日以来,多家知名投行,如美国银行全球研究(Bank of America Global Research)、富国银...

导语:抓住“天时”、绑定高端客群与保持战略定力,缺一不可。

7月10日以来,多家知名投行,如美国银行全球研究(Bank of America Global Research)、富国银行(Wells Fargo & Company)、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等,都上调了对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 (简称MetLife)的股票目标价。其中,美国银行全球研究,更是将大都会人寿保险目标价格从94美元上调至102美元。

这一调整或源于MetLife的收入增长强劲,其最近一个季度的总收入同比增长14.25%。

作为MetLife中国区业务板块,中外合资寿险公司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都会人寿”)同样发布了令人瞩目的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保险业务收入达到131亿元,是去年同期的两倍,成为国内保险行业“寒冬”中的异数。

这一增长的核心引擎,是其通过银保渠道、实现快速上量的趸交型分红险产品——“都会臻传终身寿险(分红型)”。

分红险的另类解法:大都会人寿样本

在保险行业普遍面临“分红险销售难、被迫回归传统险”困境的情况下,大都会人寿却剑走偏锋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成为行业转型的一个典型案例。

01 多维度战略布局

大都会人寿在中国市场的阶段性成果并非偶然,其背后是抓住时机(天时)、绑定目标客群(地利)与保持战略定力(人和)的多维度策略布局。

所谓“天时”,是当前利率下行与银行降费的时间窗口。

尤其是对于以趸交产品为主的保险公司而言,这一环境既降低了资金成本,又促使客户选择在降息时期大额缴费,锁定未来的收益。

大都会人寿把握住了这一时机,推出趸交型产品。并通过银保渠道推动其全面落地,实现了保费规模的飞跃式增长。

2024年,其趸交保费收入从33.1亿元跃增至87.0亿元,增长超过两倍。

而“地利”,无疑是适配高端银保渠道的精准卡位。

能够在分红险的销售困境中脱颖而出,得益于大都会人寿精准的渠道定位,以及与高净值客户渠道深度绑定的合作策略。

与多数保险公司不同,大都会人寿并没有将目标市场定位于传统的普通消费者群体,而是将高净值客户群体作为其核心目标。

作为一家外资保险公司,大都会人寿早期就与汇丰银行、恒生银行、大华银行等外资银行建立了合作关系,进而在高净值市场中积累了口碑与客户基础。

例如,大都会人寿早在2015年便成为汇丰银行(0005.HK)的合作伙伴,通过其在国内的多家分行销售高端个人人寿保险产品,并为汇丰中国的高净值客户提供“尊悦会”VIP增值服务。

除了外资银行,大都会人寿还与招商银行(600036.SH)等内资面向高端客户的金融机构合作,进一步将分红险产品精准对接到更广泛的高净值客户群体。

作为国内少数几家拥有高净值客户基础的银行之一,招商银行客户群体的需求,与大都会人寿的分红险用户画像高度契合。

从招商银行的保险代理业务来看,2024年其代理保险保费规模达到了1172.25亿元,同比增长21.07%。其私行部,更有效覆盖千万资产级以上客户,这也为大都会人寿的突破提供了支撑。

这种深度绑定,使产品与客群高度契合。高净值客户对收益波动的理财产品的容忍度,远高于大众市场,且更看重资产传承、风险隔离等综合功能。

特别是对具备“保障+理财”复合功能的分红险,这些客户具有较高的认同感和承受力。

相比之下,许多内资保险公司的银保渠道,仍停留在下沉市场的“价格战”,在比拼增额寿收益率的红海中苦苦挣扎,难以突破销售瓶颈。

“人和”,则是管理层战略定力的体现。

当多数险企在分红险遇阻后、仓促回归传统险时,大都会管理层展现出罕见定力。

大都会人寿是一家合资保险公司,但据金妹妹在业内了解,外方股东相对更有主导权。

分红险的另类解法:大都会人寿样本

大都会人寿由上海联和(中方股东,最终控制方为上海市国资委)和美国大都会人寿(外方股东,最终控制方为MetLife Inc.)各持股50%。

公司治理架构上,董事会由两方股东各委派3名董事组成(共6名董事),负责重大经营和管理决策。现任董事长为叶峻,来自上海联和,总经理孙思毅(SUNSIYI)则在美国大都会集团亚洲区工作多年。

面对短期规模增长的“诱惑”和同业压力时,大都会人寿的管理层避免了短期业绩波动干扰,拒绝盲目“为规模增长而增长”。

这一战略决策,使得大都会人寿能够保持专注,继续推动分红险的市场拓展,并持续投入资源,优化分红险的资产配置能力。

稳健投资,也为其分红险产品销售提供了有力背书。

在投资端,大都会人寿以国债、地方政府债等AAA等级的债券为主。公司的首席投资官和资产管理中心负责人严怡,曾在法国巴黎银行工作10余年。法国巴黎银行在FICC(固定收益、外汇与大宗商品业务等)领域的投资能力,在业内属于头部地位。

2024年底,大都会人寿的兄弟公司——大都会人寿投资管理公司,通过母公司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资管公司PineBridge,进一步强化全球资产配置能力。

02 审视“大都会模式”

趸交产品带来的保费增长耀眼,但笼罩在大都会人寿的阴影,仍未消散。

2021至2024年,其净利润从11.33亿元连续四年下滑至2.06亿元。虽然在2025年一季度,其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2.88%,净利润同比增长超900%,但投资收益率0.78%,总资产收益率 0.07%,综合投资收益率为-0.56%。

这些数字,也凸显大都会人寿探索出的模式,所蕴含的潜在风险:

首先是现金流压力。

趸交保费虽快速上量,但对应的是长期负债兑现压力。综合投资收益率为负的情况下,利差损风险正在持续累积。

保险公司在收取大额保费的同时,需要确保有足够资产收益支持这些产品的长期承诺。在利率环境波动较大的情况下,现金流等压力也将逐步显现。

其次,未来中长期可能出现的利率反弹,对于现有的保单将产生潜在的影响。随着利率上升,保险公司可能面临较高的存量保单退保损失,同时也可能会触发资产减值、流动性压力及再投资风险。

此外,大都会人寿现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在高端渠道的布局。然而,同在招行等类似银行代销的同业竞争者,或会进一步加大对高净值客户群体的争夺。

招行等头部零售银行的代理费用,或会因此水涨船高,“天时”红利不再。

这意味着,大都会必须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以保持其在高端客户群体中的排他性竞争力。

而客户群体的精细化运营能力,是否能够持续复制,也是大都会面临的挑战之一。

随着更多保险公司意识到高净值客户的重要性,如何保持对这一群体的精准把控,将是未来竞争中的关键因素。

大都会人寿的成功经验为整个保险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为其他保险公司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何通过精准的产品设计、渠道选择和客户精细化管理,在“坚定分红险还是退守传统险”的二元悖论中,求得新解。

在新周期下,保险公司如何从“规模竞赛”转向“价值深耕”,仍是行业的关键课题之一。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