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媒:中国稀土业要居安思危 保持领先地位

中国在稀土等关键矿产供应链上占据主导地位,美国尤其在重稀土分离提纯技术上落后中国20年。尽管美国试图通过“矿产业外交”等方式摆脱对华依赖,但短期内难以撼动中国的地位。有分析人士提醒,中国需在保持优势的同时居安思危,加强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以防范长期风险。
虽然中美达成协议暂缓关税战,但中国仍在加强对稀土等关键矿物的供应控制,能随时切断美国的获取渠道。今年3月中旬,香港海关破获一起重大战略资源走私案,在北部边境货场截获伪装成普通医疗设备的25吨锑锭,走私分子试图用铝箔屏蔽检测运往美国。锑是一种用于制造先进军事装备的稀有金属,去年以来被中方严控出口。
几周后,广西南宁海关也报道了一起类似事件。一家公司申报出口泰国的焊锡膏实际含铋量为55.3%,因无法提供相关出口许可证件,海关不予放行。这些案例表明,全球高科技制造商尤其是美国制造商正面临巨大压力。中国在贸易战中限制关键矿物出口,稀土等战略资源正成为其制衡美国的最有力筹码。据估计,美国约70%的稀土依赖中国进口。近月来,中方已将十余种战略矿物纳入出口管制,作为对美关税的反制。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估算,单架F-35战机就需消耗417公斤稀土材料,五角大楼用于制造导弹制导系统的稀土磁体战略储备仅够维持18个月。中方管制措施已对全球市场造成显著影响,部分稀土元素价格飙升逾200%,达到每公斤3000美元。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也在最近的财报电话会议上承认,稀土磁铁短缺正在影响该公司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工作。
一些公司采取极端措施应对供应短缺。一家美国制造商的内部文件显示,其供应商曾试图在没有所需出口许可证的情况下将稀土运出中国,但至少有一批货物被中方截获。根据中美日内瓦达成的协议,中方同意暂停4月2日后的“非关税反制措施”,但实际控制仍在加强。中国商务部发言人表示,自中国对部分战略矿产实施出口管制以来,一些境外实体与境内不法人员相互勾结,企图通过走私等方式规避出口管制措施。为此,国家出口管制工作协调机制办公室近期组织了一系列行动。
尽管中国远非唯一拥有大量稀土元素储量的地区,澳大利亚、巴西、智利、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甚至美国本土都有大量稀土矿藏,但中国在大规模开采和加工这些矿产的能力上独一无二。根据国际能源署报告,中国占据全球92%的稀土精炼产能。美国目前没有国内分离重稀土的能力,而重稀土对航空航天和国防部门尤为重要。
中国在稀土供应链上的主导地位是通过数十年的持续政策制定建立起来的。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宋枫表示,美国在冷战结束后放弃了储备关键矿产的战略,相比之下,中国自2011年起对采矿业进行了大规模重组,对采矿实施更严格的控制,并对关键材料引入关税和出口配额。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所研究员陈伟强指出,尽管美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并有渠道获取非洲、大洋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资源,但它未能建立起加工能力,部分原因是环境问题。
专家表示,尽管特朗普政府将矿产安全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推出多项行政令推动本土生产,甚至试图获取格陵兰稀土资源并与乌克兰达成稀土协议,但乌克兰并不具备加工能力,建立精炼能力需要十多年时间,且需要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侯蕾认为,如果美国希望通过矿产外交解决供应链安全问题,并建立伙伴关系来取代从中国采购,它必须提供一定程度的财政或外交支持。因此,中国的不可替代性在短期内仍将存在。
眼下,特朗普还将寻找关键矿产的范围扩大到非洲,探索与刚果民主共和国达成潜在的“矿产换安全”协议。中国专家警告称,美国的此类举措可能损害中国在非洲等矿产资源丰富地区的合作项目,增加中国企业的成本和风险,尽管它们不会威胁中国在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中的地位。专家建议,中国应通过增加基础研究投资、培养新人才和培育本土矿业巨头,确保在该领域保持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