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54岁老楼焕新生 居民自主更新探索新路

北京石景山区八角路小区22号楼正在进行更新改造。这次改造不仅仅是简单的管网更新、外立面整治或公共区域修缮,而是将老楼拆除,建设新的住宅。居民只需支付翻修费用,就能将设施老化严重的非成套住宅拆除重建,变成可重新计算70年房龄的新房。此外,在不牺牲原有面积的基础上,厨房和卫生间也搬进了自家屋内,不再需要与他人共用。
5月15日,我国发布了关于城市更新工作的顶层意见,强调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
北京石景山八角街道八角路小区西侧的22号楼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拆除重建工作。目前地基已经打好,再过一年多的时间,这片区域“最年轻”的新房——新22号楼就将拔地而起。虽然去年底住户已经腾房搬离,但毕竟是住了几十年的老宅,几个月来,原住户们时不时还会来工地看看。最初的担心和顾虑已逐渐变为对未来新家的期待。
首开集团天运公司总经理助理宋毅表示,新楼增加了电梯和外墙保温,户内面积增加了30%左右,尤其是厨房和卫生间都搬进了居民家中,大大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居民获得了一个新的70年产权的经济适用房,房屋本身的价值也有大幅提升。
今年2月,八角路小区22号楼启动楼本体拆除工作,建设周期不超过24个月。该小区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共有33栋居民楼,最初是首钢集团的职工住宅。其中20栋是非成套住宅,配套设施严重老化,管道跑冒滴漏的情况时有发生,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社区曾针对是否沿用传统老旧小区改造模式进行过居民调查,但居民更倾向于整拆。
八角路社区第十一网格网格长魏文芳提到,居民对传统改造模式的意向不高,认为即使更换管道和加固结构,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他们决定采取整体拆除重建的方式。
首开集团天运公司总经理助理宋毅解释,“178号文”出台是为了改善简易楼和危旧楼房中居民的居住条件。根据文件规定,改造资金由市、区财政补贴,产权单位和居民按比例出资。22号楼的居民同意率达到100%,每平方米补贴5786元,剩余资金由居民自行承担,每户出资在20万到25万元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