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4%受访者期待建立AI法规 规范伦理与算法

65.4%受访者期待建立AI法规 规范伦理与算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字类AI工具的迅速崛起直接连接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34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八成受访者最近使用过人工智能工具。内容生成、教育辅助、效率工具是人们现阶段使用AI工具的主要用途。未来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人,65.4%的受访者希望建立覆盖伦理、算法等各方面的AI法规体系。
陈柏彤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大三学生,她表示自己用过很多AI工具,目前最常用的是豆包,感觉界面清晰,操作便捷友好。杨靖坤是一位29岁的平面设计师,他认为现在设计行业使用AI辅助工作已经非常普遍,他经常使用豆包、ChatGPT、DeepSeek等文字生成类工具以及Midjourney、即梦等图像生成类工具。
调查显示,78.3%的受访者最近较为经常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其中近三成频繁使用。在校大学生使用比率最高,达90.2%,其次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83.8%),国有企业工作人员排在第三位(82.0%)。不同代际层面,年龄越大使用人工智能的比例越低,00后比例最高,为85.1%。
在各种不同的AI工具中,豆包是人们使用最普遍的工具,超六成受访者都在使用,其次是文心一言和DeepSeek。其他主要还有腾讯元宝、讯飞星火、Kimi、ChatGPT、千问等。
陈柏彤认为AI对自己学习帮助很大,当毫无头绪时,她会与AI对话探讨,激发灵感。她还会用AI进行图像生成,甚至聊天玩游戏。杨靖坤则利用AI完成文本生成工作,并向AI进行了心理咨询。湖北周凝的孩子上小学六年级,她使用AI陪孩子练口语,发现AI发音标准,回应迅速流畅,还能节省外教费用,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
人们现在使用AI工具主要是内容生成(文案撰写/图像视频生成)、教育辅助(知识问答/学习路径规划)和作为效率工具(文档处理/数据分析/信息检索)。此外,AI还被用于健康管理、情感交互和商业决策等方面。
陈柏彤希望AI产品能更多考虑到中老年人群,提供“老年操作版本”,并在娱乐情感方面提供更多支持。杨靖坤指出,文字类AI工具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幻觉”,希望能通过优化模型和高质量训练数据来解决这一问题。
未来,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人,65.4%的受访者期待建立覆盖伦理、算法等各方面的AI法规体系;65.3%的受访者指出应尽快出台AI安全技术强制标准;59.6%的受访者呼吁重视人工智能教育培训,提升数字素养;35.5%的受访者建议健全AI服务行业监督管理制度与标准。
重庆大学法学院教授齐爱民提出,应在法律制度层面构建人工智能系统化的保障体系,制定《人工智能基本法》,并针对数据治理、算法歧视等问题制定单行立法。在建设过程中,应贯彻分类分级的规范思维,保持适度的规则弹性以适应技术迭代节奏,保障制度的科学性、稳定性与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