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让科技偷走隐私 网警发防范指南 警惕AI伪造与智能设备风险

科技让生活更便利,但也带来了新的隐私挑战。AI伪造身份诈骗、智能设备“偷听”事件频发,个人信息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以下是一些防范指南,帮助你筑牢个人信息防护墙。
AI技术能让违法犯罪分子轻松“换脸变声”,冒充你的亲友、同事甚至领导实施诈骗。请记住,“眼见”未必为实。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识破深度伪造视频或音频:
- 动作验证法:当视频中对方显得有点“怪”,尤其是涉及转账、借钱等敏感要求时,别急着答应。请对方做一个连贯的转头动作,或者用手掌完全遮住脸再快速移开。目前的AI技术在模拟这些复杂的面部遮挡和光影变化时,容易出现卡顿、模糊或扭曲。 - 声音细节辨真伪:注意听语音细节。AI生成的语音有时会缺乏自然的呼吸停顿、情感起伏,或者带有轻微的机械感、背景杂音异常。如果对方声音听起来“不像平常”,务必提高警惕。 - 多渠道核实身份:无论视频、语音多么逼真,涉及金钱交易或敏感信息时,务必通过其它可靠途径二次确认。比如,挂断后直接拨打对方常用且你熟悉的电话号码,或者通过你们共同认识的第三人进行侧面核实。
核心口诀:“视频语音莫轻信,动作验证多核实!”对可疑的视听信息保持警惕,坚持多渠道核实身份。
智能摄像头、音箱等设备方便生活,但也可能成为隐私泄露的“后门”。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 选择靠谱品牌:优先选择有良好安全口碑的大品牌产品,此类产品更注重隐私保护和固件更新。 - 物理开关是“硬保障”:不用摄像头时,直接盖上或拔掉电源,物理隔绝最安心。 - 初次设置强密码:电子设备第一次联网时,立即修改默认的管理员用户名和密码,使用高强度、独一无二的密码。 - 权限“最小化”:定期检查手机APP对智能设备的控制权限,仅授予APP必要的权限,不必要的权限一律关闭。
核心口诀:“智能设备勤管理,权限密码要收紧!”为智能设备设置强密码,最小化权限,定期更新和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