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张朝阳、傅盛等人激辩中美AI竞争,张亚勤:未来5年中国最大优势是人才

访客 2025-05-18 13:00:06 53580
张朝阳、傅盛等人激辩中美AI竞争,张亚勤:未来5年中国最大优势是人才摘要: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何珊珊自2023年人工智能浪潮爆发以来,AI领域从技术突破到应用落地一直备受热议。如今人工智能的浪潮并未消散,反而越演愈烈,全球进入人工智能重塑竞争格局的...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何珊珊

自2023年人工智能浪潮爆发以来,AI领域从技术突破到应用落地一直备受热议。如今人工智能的浪潮并未消散,反而越演愈烈,全球进入人工智能重塑竞争格局的关键节点。

5月17日,在搜狐科技年度论坛上,搜狐创始人张朝阳、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猎豹移动董事长傅盛、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刘嘉等人围绕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方向、人才竞争、中美竞争态势等展开激辩。多名嘉宾均表示,AI人才是中国最重要优势。

傅盛认为,“基于人才厚度,中国团队在实践上更快,只要是范式定义好的领域,在中国现在的算力体系下,中国团队会更快。例如现在很火的Agent创业团队,中国团队一贯有优势,与实践结合可能会在某些方向实现反超。”

张亚勤对此表示认同并抛出判断:“未来5年,中国最重要的优势是人才优势,国内人工智能发展速度、AI领域毕业生数量非常快,工程化能力和应用落地速度正在形成差异化优势。”

张朝阳则从文化基因角度补充称,中国人非常聪明,在儒家文化驱动下,人愿意往高处走,勤奋与竞争意识是隐性优势。面对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国在AI、芯片、算力甚至整个科技领域全方位正追赶甚至超越美国。

“以互联网产业发展为例,中国早期向美国借鉴过原始技术和商业模式,但今天从规模、到产品架构、用户体验,中国故事已经比美国好了。”张亚勤表示,对中国的AI产业有很大信心。

联合伟世发布的《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中国AI人才储备数量已突破70万,同比增长25%。报告特别指出,得益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许多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纷纷设立了AI专业,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张朝阳、傅盛等人激辩中美AI竞争,张亚勤:未来5年中国最大优势是人才

除了人才竞争,人工智能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与技术突破节点同样受到热烈讨论。

当被问及若晚出生30年会创业做什么时,同时扮演企业家、教师、科普主播角色的“卷王”张朝阳表示,在如今AI时代,若晚生30年,自己会被卷入AI创业,投身AI、人形机器人、脑科学领域,聚焦比特与分子/原子融合的物理智能、生物智能方向。

对于AI技术演进路径,张亚勤将AI发展划分为信息智能、物理智能、生物智能三个方面,他认为,通用人工智能差不多需要15~20年才会实现。

张亚勤预测,大约需要5年时间,信息智能的通用AGI在视频处理等各方面可达到人类的水平;无人驾驶汽车、机器人等物理智能,可能至少需要10年时间才能实现;脑机接口、大模型技术与人类大脑、器官及生命体深度融合等生物智能,涉及到多个跨学科领域的突破,整体需要15-20年才能实现。

张朝阳对此提出疑问,“人工智能对于一元二次方程、波粒二象性各类物理公式是否真的理解?人类直觉源于大脑非全局思考,AI 若无法产生未知的创造力,可能永远是工具。”张亚勤解释称,“我觉得不一定真理解,但是它可以做出很多创新,给人类提供更多灵感。”

傅盛则强调“智能”和“意识”是两回事,首先要定义人工智能的“理解”是什么,如果每次输入对应的输出都能正确,则可算作理解。

在AI发展史上,2016年已经出现重要转折点,当时人工智能AlphaGo与韩国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的对弈,可以说是历史性的人机大战。以此为例,傅盛认为,人机对弈中,AlphaGo每局胜出时的一手,意味着智能涌现,可对应人类的直觉。

同时,他认同张亚勤的观点,“人工智能可以被视为智商的放大器。物理智能或许还需要发展很多年,但是在认知层面、语言认知推理层面,通用人工智能的智商已具备超越人类的能力。”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