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伯希和品牌之殇:本是小镇青年的奋斗榜样,却去纪念法国掠夺者

访客 2025-05-11 11:02:35 99684
伯希和品牌之殇:本是小镇青年的奋斗榜样,却去纪念法国掠夺者摘要: 文/杨宇一家来自安徽利辛的户外运动品牌正在经历港股IPO之路。五一假期前的4月28日,户外运动品牌伯希和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正式开启资本扩张之路,中金公司和中...

文/杨宇

一家来自安徽利辛的户外运动品牌正在经历港股IPO之路。

五一假期前的4月28日,户外运动品牌伯希和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正式开启资本扩张之路,中金公司和中信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

伯希和品牌之殇:本是小镇青年的奋斗榜样,却去纪念法国掠夺者

图源:金错刀

成功上市后伯希和或将成为“中国高性能户外生活方式第一股”。就像一个小镇青年一下子站在城市聚光灯下一样,因为要面临更多的外界审视的目光,所以他会带着紧张和骄傲,当然也带着些羞怯。

营收数据亮眼但研发不足

像所有招股说明书一样,伯希和的财务数据亮眼异常。

从核心财务数据来看,2022年至2024年,营收从3.79亿元增至17.6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15.86%;经调整净利润从0.28亿元增至3.0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32%24;毛利率从54.3%提升至59.6%,其解释称主要受益于规模效应和供应链优化。

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出0.31亿元,主要因存货及应收账款增加;销售费用占比持续超30%,反映品牌在营销和渠道拓展上的高投入。这一点可比肩白酒行业普遍40%营销费用占比。

从业务模式与产品结构来看,其核心产品主要聚焦冲锋衣,并努力拓展多元化。

以冲锋衣为核心,2022-2024年累计销售380万件,贡献超80%收入,年销量复合增长144%。同时品类扩展,推出羽绒服、抓绒衣等,羽绒服收入占比从6.3%提升至9.1%。产品结构来看比较单一,有一招鲜吃遍天的趋势。

虽然其宣称,研发投入三年增长131%,但研发投入依然偏低,2024年仅3150万元,不足营收2%。可以看出,科技含量并不高,也可以直白点说,基本上买的冲锋衣就是广告,与科技含量高并不相配。

从服装品类严重依靠的渠道来看,销售渠道主要以DTC为主。线上主导:2024年线上直销收入13.51亿元,占76.5%,抖yin平台收入增速最快(年复合143.8%);线下扩张:截至2024年底,拥有146家门店(14家直营+132家联营),线下收入占比9.6%5。可以看出,基本上靠电商发展壮大。有户外品牌业内人士指出,线上买到的大品牌冲锋衣基本上都是高仿,而事实上,靠电商发展壮大的伯希和与大品牌的高仿市场价位相似。

从市场定位与行业前景来看,按2024年零售额计算,伯希和位列中国本土三大高性能户外品牌,市场份额5.2%(本土品牌)或1.7%(全品牌)。在行业高度分散情况下,前十大品牌合计市占率仅27.2%,国际品牌(如北面、始祖鸟)及本土品牌(骆驼、凯乐石)竞争激烈。伯希和目前状况只能说混个脸熟,在行业基本上算站稳脚跟,其高端化诉求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消费观念改变下,行业增长潜力巨大

伯希和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主要缘于消费观念改变下,其户外产品行业快速发展。

伯希和品牌之殇:本是小镇青年的奋斗榜样,却去纪念法国掠夺者

图源:金错刀

全民健康意识的提升是户外行业增长的核心动力。中国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超过5亿人,国家体育总局等八部门印发的《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提出,2025年中国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推动户外运动从“小众爱好”向“大众生活方式”转型

一个眼见的事实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穿皮鞋的越来越少,运动休闲成为生活的主流,消费观念转向户外休闲,带动了相关产品的销售。“春日经济”和户外“慢生活”带来的消费增长,冲锋衣成为热销单品,伯希和成为户外行业大赢家。

近年来,功能性户外服饰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内地高性能户外服饰行业零售销售额从2019年的539亿元人民币攀升至2024年的1027亿元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CAGR)达13.8%;并且增长势头强劲。

中国高性能户外服饰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1027亿元增至2029年的215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6%。预计2029年将突破2158亿元人民币,2024-2029年的CAGR为16.0%,成为功能性服饰市场中增长最为迅猛的细分领域之一。

在此行业红利下,伯希和对户外服饰及装备的需求增长持有乐观预期。从财务数据来看,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伯希和的收入分别约为3.78亿元、9.08亿元、17.66亿元人民币。同期年内溢利也实现大幅增长,分别约为2431.1万元、1.52亿元、2.83亿元人民币,亮眼业绩彰显其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其品牌被指纪念掠夺者

伯希和近年来一直快速发展,但隐忧从它品牌诞生那一天就开始存在,并且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样,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

虽然伯希和招股书未提及品牌的相关问题,但争议一直都在。

2015年4月,伯希和官方微xin公众号发文称,品牌创立是为了“纪念并传承法国探险家保罗·伯希和的户外探险精神”,并详细提及保罗·伯希和1908年的敦煌之行。这一表述被网友截图曝光后引发强烈不满,认为品牌名称隐含对文物掠夺者的“纪念”意味。

敦煌市文化馆等多方官方资料指出,保罗·伯希和以500两银子从敦煌藏经洞获取了7000余件文书和400多幅绢画,这些文物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和吉美博物馆。学界普遍认为其行为属于“文物流失”而非合法文化交流。

争议发酵后,伯希和删除相关文章并修改品牌叙事,称其名称灵感源自中国典故“伯牙抚琴,高山流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然而,品牌英文名“PELLIOT”与保罗·伯希和的法文名完全一致,导致公众质疑其解释的合理性。

事实上,当前国潮兴起,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文化认同感增强。伯希和名称与敦煌文物流失事件的关联,触发了公众对“传统文化”龙鳞的敏感神经,部分消费者表示抵制,认为品牌“缺乏历史敬畏”。

比较反常的是,面对如此的风险,伯希和在赴港IPO的招股书中未提及品牌命名的相关风险提示,仅列出常规风险(如市场竞争、供应链问题)。然而创始人夫妇对此典故故意隐而不说的行为,导致资本市场认为这是企业应当披露的,可能影响声誉的重大舆情风险,此举可能构成信息披露不充分,引发监管关注或投资者疑虑。

有律师指出,若品牌命名被认定为故意误导或虚假宣传,可能涉及侵犯公众情感或违反广告法;若消费者以“品牌价值观与宣传不符”提起诉讼,可能进一步影响企业形象。

伯希和迅速删除早期宣传资料,并通过客服否认与保罗·伯希和的关联,但未对历史矛盾点进行公开解释。这种“回避式回应”反而加剧了公众的不信任感。

随后,品牌宣称转向“伯牙子期”的中国典故,试图以本土文化元素重塑形象。然而,部分消费者认为此举是“强行洗白”,缺乏诚意。

可以想象,一个西方人物名字,却僵硬的绑上了中国的历史人物,有种临时抱佛脚的强硬感。“伯希和”在中国的历史语境里,想到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相和》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在这个语境里,反正伯希和的名字会让人联想到伯牙和希特勒这样的历史大杂烩,有一种关公大战罗宾汉的喜感。按照这样的品牌故事,伯希和品牌很可能让人觉得“不东不西,是东西但又不是东西”的奇怪的精神错乱感。

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一个好名字的品牌对一个产品来说太重要了,伯希和的品牌故事显然太草率了。

品牌故事的草率反映在投资者角度,资本市场态度态度谨慎。腾讯在2025年3月突击入股3亿元(占股10.7%),成为最大机构股东,但市场对其长期投资价值持观望态度。

伯希和应当讲一个怎样的故事?

伯希和的品牌叙事可以说是时代产物,借助洋品牌来提升自己,这在当时是行业普遍现象,其行业竞争对手骆驼、凯乐石基本上也是同样的品牌叙事套路。但现在时代已经不同了,在国潮品牌的新时代,需要新的时代叙事。

伯希和品牌之殇:本是小镇青年的奋斗榜样,却去纪念法国掠夺者

图源:金错刀

而伯希和自己的成长就是一个极其励志的大时代下的创富故事。

创始人刘振与花敬玲是一对70后夫妻,最早在从北京大兴的个体服装加工部做起,白手起家。

2012年前后,中国户外运动市场尚处萌芽期,刘振敏锐察觉到消费者对功能性服饰的需求增长。彼时,国际品牌如始祖鸟(Arc’teryx)虽已进入中国,但价格高昂且主要面向专业用户,大众市场存在空白。刘振夫妇决定切入这一赛道,于2012年在北京创立伯希和,后为降低成本将总部迁至安徽亳州利辛县。

早期的成功主要得益于踩到了户外功能性服饰的风口上,同时享受到了电商红利。这只能算天时;在人和上,早期的成功主要利用明星效应和流量密码。最早签约杨坤,推出联名冲锋衣,销量大增。后又签约其它明星,带来销售额的快速增长。不过,现在,歌手杨坤貌似已经塌方了,成为了众人恶搞的对象。

在地利上,伯希和的成功也离不开创始人的家乡安徽利辛县。

伯希和总部位于安徽利辛县,依托轻纺服饰产业集群,为当地青年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2024年,伯希和产值突破30亿元,直接带动县域经济,吸纳超500名员工,并推动利辛县轻纺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这种“产城融合”模式,为小镇青年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可能,减少人口外流压力。

通过带动家乡经济发展,伯希和创始人刘振与花敬玲夫妇也实现了个人财富的快速增长。伯希和IPO目前估值28亿元,持股63.18%、保持绝对控制权的创始人夫妇身价超17亿元。

可以说,创始人夫妇本身就是一个小镇青年走向大城市,后又反哺家乡的成功案例。是中国几千万小镇青年可以模仿学习的榜样,同时这也是伯希和的主要消费群体。

可能意识到这一点,伯希和与北京服装学院合作,通过与北服学生作品展与品牌联动,既为设计专业的小镇青年提供实践平台,也推动传统制造业向创意经济转型,这种合作模式为青年提供了从“流水线工人”向“设计师”“技术研发者”转型的路径。

伯希和与小镇青年的互动,为小镇青年提供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上升通道;而青年群体的奋斗故事,则成为品牌叙事中不可或缺的情感内核。在纪录片《小镇微光》中,年轻人积极奋斗,通过不同途径融入城市或振兴家乡。

小镇青年的城市梦才是当下最符合伯希和的中国式的人文叙事,伯希和中国典故“伯牙抚琴,高山流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纪录片《小镇微光》中描绘的“低学历但积极向上”的青年形象,与伯希和“挑战极限、奔赴自然”的品牌精神形成呼应。

这样的品牌故事才是符合伯希和当下中国的户外户外运动品牌叙事。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