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质观察|“模速空间”如何成为“模范空间”

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来到位于徐汇区的“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调研。在人工智能产品体验店,总书记详细了解产品功能和市场行情,还饶有兴致地戴上智能眼镜亲身体验。
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正迎来爆发式发展,上海要总结好以大模型产业生态体系孵化人工智能产业等成功经验,加大探索力度,力争在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产生示范效应。
总书记这番定调,内含三个层次的命题:经验要总结、探索要加大、效果要示范。前两个是路径,第三个才是最终目标:如何让上海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AI示范城市”?
总书记曾说,人工智能“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今天,上海要成为中国的AI样板城市,成为头雁城市。如何让“模速空间”这样的创新空间,从一个初具规模的技术孵化器,成长为真正的“模范空间”。
谁能成为人工智能的“硅谷”?答案不只是技术
过去十年,全球不少城市都试图复制硅谷的成功模式,但几乎都未能如愿。我们常听到这样一种误解: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地等于技术领先和资本密集。事实上,硅谷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和资本的堆砌,更重要的是生态系统的连通性与城市精神的适配性。
跨行业协同:AI不应孤立于某一产业
AI的价值在于跨行业的协同创新,而非仅限于单一行业的突破。技术必须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制造业等深度融合,才能最大化其效益。孤立的创新难以持续,跨行业联动才能推动各领域的深度融合。
【案例:深圳的“AI+制造”模式】
深圳的成功不仅仅是依赖智能硬件技术本身的创新,更在于它的产业链协同效应。作为全球智能硬件的重要生产基地,深圳几乎涵盖了从智能汽车、智能家居到无人机、智能戒指等各类产品,形成了从设计、研发到生产、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这一切得益于深圳本地高度集中的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形成了高效的产业链协作和物流网络。比如,智能手机的研发过程中,所有的硬件部件几乎都能在本地快速集成,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研发周期,并推动技术创新。
深圳的模式表明,单一的技术创新并不能突破产业瓶颈,只有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才能形成持续的创新动力。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并优化配置,技术与产业的紧密合作能够推动产业迈向更高水平。
上海在“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已经展示了多家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模式,强调“生态共生”而非“头部垄断”。在此基础上,上海可以进一步借鉴深圳的产业协同模式,推动AI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在硬件生产、软件开发和创新应用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上海能够加速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构建更加高效的技术生态,为全球智能制造贡献力量。
城市作为“实验场”:从试错中实现创新突破
成功的AI城市不仅是产业集聚地,更是一个持续试错与创新的实验场。技术的发展往往是非线性的,尤其在AI领域,过度依赖传统“计划经济”式的政策引导,可能导致错失机会或资源浪费。因此,AI城市需要营造鼓励失败与探索的氛围,允许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反复试验,最终找到最佳的落地方案。
【案例:东京的AI渐进式创新】
东京并未将AI视为“一夜之间改变世界的魔法”,而是通过试点项目逐步推进。例如,在应对老龄化社会问题时,东京实施了“机器人养老辅助”项目,让AI陪护机器人与老年人长期相处,通过反馈数据不断优化技术。这种包容性政策避免了急功近利的“炫技”,使技术创新在实际场景中不断调整,以更好地服务社会需求。
东京的经验,源于它将AI技术看作是社会需求的解决方案,而非单纯的高科技展示,既让技术得以反复打磨,也让城市在实际应用中逐渐找到合适的使用场景。
上海在推进AI技术时,亦应注重试点和反馈的机制,避免急功近利。通过设置小范围的实验项目,允许技术在实际环境中反复试探,积累数据与经验。上海可以逐步优化政策与技术应用,最终实现更高效、更符合市民需求的AI落地模式。
AI城市的“人性化”设计:技术不应脱离人类需求
在AI的技术革命中,常常有一种趋势——技术主导一切,导致AI应用偏离了最基本的社会需求,技术变成了对人类生活的干扰者,而非辅助者。为了避免这种情况,AI城市必须始终坚持“人性化设计”原则,使技术真正服务于市民的日常生活,而非单纯依赖技术“万能”的幻想。
【案例:哥本哈根的“人类体验”设计】
哥本哈根是世界公认的智慧城市之一,但它的成功并非仅仅依赖技术本身,而是始终将“人类体验”作为设计的核心。哥本哈根通过大规模的传感器网络和AI算法来优化城市公共交通,减少拥堵,降低能源消耗。但更重要的是,这座城市在AI应用的设计上从未忽略普通市民的感受。例如,交通管理系统不仅注重路网效率,还特别保留了自行车道的优先通行,确保骑行者的安全与便利。此外,系统在高峰期还会智能调整信号灯,减少等待时间,提升市民的出行体验,从而在不增加交通负担的情况下,保障更多市民的舒适和安全。
哥本哈根的智慧城市理念始终围绕“市民的福祉”展开,通过智能系统优化公共资源分配,使生活更加便捷高效,形成了技术驱动又不脱离人文关怀的城市管理模式。这与上海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高度契合。AI技术的创新,最终目的是服务人类社会,必须深入到城市的每一项决策和设计中。如果技术不能为城市中的普通人带来体面生活,那它注定只是“塔尖泡沫”。
上海可以借鉴哥本哈根的经验,在推行AI技术的同时,始终保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无论是交通管理、公共卫生,还是社会服务,上海应确保技术应用最大程度地满足市民的实际需求。上海如果想做“示范城市”,就不能只盯着通用大模型的技术迭代速度,而要思考这些技术最终能为哪些人群带来改变,如何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宜业性与可持续性。
不要做的事:别把AI当口号,别靠补贴堆企业
要成为AI示范城市,除了学习成功经验,更重要的是明确哪些坑不能跳。
1.AI不是“光鲜招商”项目
有些城市将AI产业与“园区招商”挂钩,招商手册里写满了如诗如画的目标:“重点引进大模型、智能驾驶、AI金融”,承诺前五年免税、后五年贴息……企业进来了,几年后却关门大吉。为什么?因为这不是创业,而是套利。
AI企业最怕的是“脱离需求的技术堆砌”。如果城市没有真实的市场需求,没有有效的用户反馈机制,初创企业再多也只是在做“投资人演示秀”。真正成功的AI产业,是建立在需求导向上的,而非纯粹的技术展示。
“模速空间”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从需求侧反推供给侧。在产品体验店中,总书记亲自试戴AI眼镜,这一细节背后,是对技术落地能力的关注——不是走过场,而是真正站在用户视角,检验产品是否经得起现实场景的考验。
2.AI不是“万能改革药方”
有些城市热衷于用AI“改革一切”:AI教育、AI医疗、AI执法、AI审批……但是,他们并没有清晰回答:AI到底改了什么?是否真正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减少了偏差?
例如,某市试点AI辅助判决系统,结果发现:模型引用的判例,大多来自沿海发达城市,与本地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反而误导了司法判断。AI并非为了制造“聪明政府”,而是为了避免“愚蠢错误”。
示范城市最重要的特征,不是“样板项目最多”,而是关注技术的“精准应用”。确保AI不被当作“一刀切”的万能工具,而是根据实际需求和场景进行灵活的定制和调整。
3.AI不是“一夜之间改变世界的魔法”
有些城市急功近利,把AI当作一种“立竿见影”的技术,期待它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现状。问题是,AI的突破不是“一夜之间”能实现的,而是一个渐进、反复试探的过程。
例如,一些地方试图在短期内通过AI完全取代传统制造业中的人工环节,但由于对生产线和劳动力的实际需求缺乏深入理解,很多项目最终未能成功。AI的应用必须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而不是空想式的技术实验,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终究无法落地。
示范城市的建设,应保持耐心,清楚认识到AI技术的进步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技术的应用应当逐步推进,并通过实践不断调整和优化,而非追求一蹴而就的“速成”幻想。
让一座城市有灵魂:从“模速”到“共生”
打造AI示范城市,说到底,是让技术与城市发生真正的关系。真正的AI城市,不是一个“算法统治的赛博都市”,而是孕育一种崭新的城市文化。
在这座城市里,技术不是遥不可及的云端指令,而是渗透到每个细节,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在早餐店,AI助手能识别你的口味;在社区,智能设备帮老人测血压,教孩子编程;在工厂,工人可以用自然语言控制机器臂。
真正的AI城市,不在于拥有多少算力,而是能否让技术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它理解需求、提供帮助,改善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模速空间”的名字耐人寻味:既有“模型”之速,也有“模式”之塑。但最终,它能不能成为“模范”,还得看它是否能够塑造一种新的城市模式——在这里,技术不仅服务于效率,更多的是服务于人、服务于生活、服务于每个普通人的需求。
我们是否能够看到这样的未来:在黄浦江畔,机器人和工人共同搭建装配线;算法工程师在菜市场采集数据,优化定价系统;老人们在AI陪伴下练太极,孩子用大模型写诗给春天……
在这个未来的上海,AI不再只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它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提升民众幸福感的核心力量。上海的目标不只是成为一个技术先锋,更要成为一个文明引擎,通过技术与文化、伦理的完美融合,开创出一个更加智能、包容、和谐的城市新纪元。
做AI城市,不是去争第一,而是争未来
每一轮技术浪潮来临,总会有城市高喊“竞争”的口号,渴望站上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但真正能够走得长远的城市,从来不是那个“跑得最快”的,而是那个能够构建最强内生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人工智能终将回归“人”,回归“常识”,回归“日常生活”。要做AI示范城市,它不能是空洞的口号和短期的技术竞赛,而应是愿景与治理、技术与伦理、资本与公正的深度交汇地。
AI的未来不仅属于技术,它更应属于每一个市民,成为城市文化和灵魂的核心驱动力,连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塑造更加包容、智慧和人性的未来城市。
(作者胡逸为数据工作者,著有《未来可期:与人工智能同行》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