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形势下“出口转内销”怎么转 政策助力市场转型

在“外贸优品中华行”江苏站的展会现场,出口服装生意的孙青提到美国滥施关税带来的影响时,用“彻夜难眠”来形容。她的订单被叫停,200万件服装积压,六七百万美金的货款收不回来。她参加展会是想寻找国内市场的机会。
要真正实现“出口转内销”,外贸企业需要付出多方面努力。这包括从批量接订单、做订单的生产模式转变为直接面对消费者的零售模式。此外,国外和国内市场的定位、质量标准以及消费者喜好都有所不同。其中最紧迫的问题是如何在国内市场打开销售渠道,以解燃眉之急。
此时,多项政策出台,如同及时雨。各级商务主管部门提供内销“直通车”,积极联动协会、平台,开展巡回采购、专场招商。孙青参加的正是商务部“外贸优品中华行”在江苏举办的采购会,国内80多家大型商超、电商平台、批零企业针对外贸产品进行现场采购,为外贸企业拓宽国内市场。已有采购商有意向让孙青的服装进驻大型商超售卖。类似活动近期还将在福建、湖北、湖南等地举办。
商务部组织下,有关商协会、大型商超和流通企业研讨策略后开始行动:线下大型商超“忙铺货”,打开绿色通道,专人对接,大大压缩采购洽谈周期,实现外贸商品“极速上架”;线上电商平台“帮吆喝”,设立“外贸专区”给予流量扶持,邀请优质“达人”开展专场直播,为企业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策略等。截至4月23日,已有6家电商平台建立了内销专区,对接超过6000家次外贸企业,超过600家次入驻。
出口转内销不仅是应急之策,更是长久之道。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8.8万亿人民币,是中国对美国出口额的10多倍。面对如此广阔的国内市场,“内外兼修”成为大趋势。据统计,2024年我国有出口实绩的数十万家企业中,接近85%的企业同时开展内销业务,内销金额占销售总额的近75%。内外贸一体化有利于外贸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也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市场规模巨大,现在人均GDP超过1.3万美元,正处在消费升级的关键阶段。这个比出口美国大10多倍且充满成长性的市场如何做好?关键仍要回归到商品本身。在自身产品过硬的同时,还要找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创新方向。例如,研磨冲泡一体咖啡杯成了热销款,窗帘企业通过“以旧换新”国补政策扩大规模,纺织企业调整生产线后生产的披肩将出现在五一游玩的景区里。这些机遇表明,把“外贸优品”转化为“内需精品”的机会就在当下。
一位上海国际贸易公司总经理表示,未来可能是一种新的尝试,可能是很好的机会,帮助企业更有成长性,因为企业的韧性更强了。“出口转内销”正在成为外贸企业应对外部挑战、实现转型的重要突破口。无论“从0到1”的突破有多难,凭借企业的创新韧性和政策的精准扶持,希望的种子已在国内市场的沃土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