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放假值班10秒内未接电话被通报 基层值班制度窘境显现

“编办假期也安排人值班,难道害怕编制被偷走吗?”一个段子道出了基层值班制度的尴尬。实际上,值班值守制度是为了有效发现紧急情况、应对突发问题而设立的重要工作方式之一。然而,在基层走访调研中发现,一些部门和地区的值班制度出现了泛化、僵化、应付化的趋势,消耗了大量基层精力却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求。
对于公安、应急、医院等部门来说,值班确实能有效应对各类突发状况。但不少基层干部认为,像妇联、文联、科协这样的部门在周末或假日值班并不必要。有县级部门反映,所有县级单位在周末节假日都必须安排工作人员值班,即使某些部门几乎没有什么事情发生,也要严格执行这一规定。
有的地方为了防止村干部“走读”现象,要求村两委干部每天有人在村委会接访或接待群众办事。但实际上,很多村干部一个月也见不到人来办事。随着基层减负力度加大,盖章证明等事项减少,加上村里有网格员直接处理村民的需求,村干部的工作更多是报数字、填表格,大部分时间只能干坐着。
还有的学校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值班纪律,比如必须在5秒内接听值班电话。有一次,一名教师因未能在10秒内接起教育局检查人员打来的电话而受到批评。
基层干部反映,这种“为值班而值班”的模式不仅无法匹配实际工作需要,还加重了基层负担。他们认为,当前基层治理模式和事务处理方式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守在电话机旁等铃响”的模式已不再适用。许多干部表示,他们的主要工作应该是走到田间地头、村民家里,听取群众的声音和需求,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等人来。
此外,“没苦硬吃”式的值班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例如,寒暑假期间,学校会安排领导和老师值班,除了接受上级部门可能安排的检查外,他们的任务仅仅是巡视校园、检查卫生等简单工作。有些部门和基层干部坦言,值班的最大意义变成了“应付检查”。
专家分析,不合理值班过多的原因在于上级要求不科学以及问责过度。受访干部希望值有意义、有实质工作内容、真正需要值的班。为此,建议优化值班制度设计,根据实际工作内容和需求制定差异化的“按需值班”举措。同时,应摒弃旧的认知,采取灵活多样的新型值班方式,如保持手机畅通,以不影响事务处理为标准。此外,还需规范节假日值班检查,减少对程序和形式的过度苛责,并给予节假日依然坚守岗位的基层干部职工更多关心关爱,通过补休、补贴等方式弥补他们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