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开股份:去年亏损约81.4亿元,是公司发展史上极其困难的一年

4月22日,首开股份(600376.SH)披露2024年年报。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首开股份营业收入约242.13亿元,同比减少49.31%;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后的营业收入约242.11亿元,同比减少49.3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81.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亏损约81.73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约73.81亿元,同比增加30.2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约135.71亿元,同比减少37.54%;总资产约2298亿元,同比减少9.22%。
首开股份在年报中表示,自2021年下半年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阶段,至今已历经3年多时间。在此期间,中央及地方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断优化,力度也在不断增强。公司所处的行业为房地产行业,主要业务包括:房地产开发、物业经营、城市更新等创新业务。
房地产开发业务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截至2024年末,公司拟售、在售主要项目(含自持)156个,总建筑面积约4430万平方米,其中当期在建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目前,公司京内主要项目74个,总规模约1660万平方米;京外片区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以主要城市为重心,深耕结合周边扩展的区域布局,主要项目82个,总建筑面积约2770万平方米。
报告期内,公司房产销售结算收入231.87亿元、结算成本221.3亿元。
物业经营业务方面,报告期内,公司实现物业租赁面积171万平米,物业管理面积265万平方米,酒店客房销售数量32万间•天。公司酒店物业经营等结算收入8.54亿元、结算成本7.82亿元。
2024年首开股份总共新增两个土地项目。
首开股份在年报中坦言,2024年是公司发展史上极其困难的一年。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下,公司在销售、资金、盈利、后续项目拓展等方面困难重重。
一是销售业绩严重下滑。包括北京市场在内,公司签约金额同比逐年下降。项目从拿地到入市开发周期与标杆企业相比有待提升。周转率下降导致公司去化周期延长,营销策略针对性、精准度有待提升。
二是资金链持续紧绷。因销售回款不及预期,资金回笼不畅。公司历史投资的大量商办、自持物业、棚改等滞重资产严重占压资金。近两年新项目减少,融资资源不足。公司业绩下滑加剧融资压力,融资途径受限。流动性方面承受的严峻压力不容忽视。
三是利润下滑态势严峻。为保现金流,公司被迫“以价换量”,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加大,叠加高地价项目结利,毛利率大幅下滑,基本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且亏损项目增加。滞重资产产生的大量财务费用持续侵蚀利润。公司控亏减亏任务艰巨。
四是业务规模逐渐收缩。当前,头部企业实力雄厚、优势尽显,公司市场份额被不断挤压,拿地大幅减少,开复工面积明显下降。围绕房地产主业的多元转型成效不够,尚未形成对冲传统开发业务下滑的有效载体。持有物业盈利能力有待提升。
为应对严峻的形势和生存发展困难,首开股份采取了去化盘活专项攻坚。通过住宅“以量定价”、商办“以客定价”,落实“一项目一策”;对所有在售项目加强调度和监督预警,制定晾晒机制;对重点项目深入一线、专项督导;加大“推荐销售”力度。修订营销管理制度,优化审批决策流程,分批研究审议234个营销方案。优化月度考核,强调回款贡献,激励直达基层。持续推进闲置、低效资产盘活。
细化资金铺排,提前预警缺口,制定刚兑预案,防范债务风险。做好资金集中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全面加强合作公司资金支付管理,实行总部职能部门联审联批;从严审批财务资助,规范合作公司盈余资金分配。
另外,积极响应“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白名单”项目共获授信93.33 亿元(全口径);推动持有型物业应融尽融,实现55.9亿元(全口径)经营性物业贷款及城市更新贷款投放;加大债券融资力度,共完成186亿元债券接续。优化融资产品结构,高成本非标融资占比较年初显著下降;2024年12月底平均融资成本3.78%,较年初下降48个基点;公司合并范围内金融机构带息负债较年初降低约97亿元。公司积极响应相关金融监管政策。报告期末,公司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74.4%,净负债率为192.4%,现金短债比为1.0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