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36岁就开始领养老金?80后女子骗保8年 虚构身份套取养老金

访客 2025-08-24 13:01:57 11670
36岁就开始领养老金?80后女子骗保8年 虚构身份套取养老金摘要: 她不到36岁就开始按月领养老金,一领就是近8年,今年终于被查了出来。河南人社部门通报的这起案件让人瞠目结舌——原来“提前退休”也有人玩得这么大胆。李某某的故事在卫辉市悄悄发酵。19...

她不到36岁就开始按月领养老金,一领就是近8年,今年终于被查了出来。河南人社部门通报的这起案件让人瞠目结舌——原来“提前退休”也有人玩得这么大胆。

36岁就开始领养老金?80后女子骗保8年 虚构身份套取养老金

李某某的故事在卫辉市悄悄发酵。1981年出生的她,在2010年动了歪心思,把自己的户籍年龄往前推了14年,变成了“1967年2月生人”。假户口簿、假身份证齐备后,她去社保部门补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不到七年,她以“虚假身份”顺利退休,从2017年4月开始每月领取养老金,直到2025年1月被调查。违规到手的9.57万元已全部追回,她的案子已被公安立案侦查。

类似的胆大妄为并不止她一人。原阳县的刘某某,1978年出生,却把自己“整”成1964年的人,2014年就提前退休,整整领了十年养老金,总额25.53万元。2025年5月,她被法院认定诈骗罪成立,判了三年有期徒刑,缓刑四年,并罚款三万元。

更早的还有宋某某,男,真实年龄1964年,却硬改成1954年。他2006年开始筹划这场长线骗局,2014年退休,领到2024年才落幕,12.96万元也被一分不少地追了回来。2025年6月,检察机关已将他公诉到法院。

这些案件的共同点是通过虚构身份、伪造证件等手段,让自己“提前达标”领取养老金。看似每个月多了几千块“稳定收入”,实则踩在法律的红线之上。一旦被查,不仅要退还全部金额,还可能面临刑事处罚——最高可判十年以上。

这类事并非个案。2025年年初,安徽的李东为了工作借了弟弟的身份证,谁知弟弟出车祸高位截瘫不治身亡,他竟隐瞒死讯,继续冒领保险金直至2024年,金额高达58万元,加上前期赔偿金,总数过百万。今年3月,他因诈骗罪被捕,面临十年以上刑期。

另一边,电信诈骗也盯上了养老金账户。今年65岁的李先生接到一个冒充“社保局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说国家推行“养老金3.0保障计划”,要他马上升级账户,不然养老金停发。老人一慌,点了虚假链接,卡里的8万元顷刻消失。这样的骗局今年在多地都有发生,有的还冒充官方下发红头文件,老年人一旦相信,往往血本无归。

审计署最新报告显示,从2009年至2024年,全国有16个省的90家中介,帮两万多名不符合条件的人违规参保。还有25个省的2.83万人通过篡改病历、改档案等手段提前退休,套取养老金高达5.19亿元。这不仅是个别人的道德滑坡问题,更暴露了制度执行环节的漏洞。有人钻空子,有机构牵线搭桥,甚至有地方动用养老保险基金去填别的财政缺口——13个省挪用了总额高达406.26亿元的民生资金。

这样的情况不堵住,迟早有一天,真正需要养老的人反而领不到钱。在资本市场,养老金的存在感也越来越高。截至2025年8月20日,已有40多只社保基金组合、10多只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组合出现在140多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名单里。钱的流向和它背后的安全问题,值得每个人关心。

回头看,那些敢用假身份套取养老金的人,也许觉得自己只是“多拿了点不影响别人”的钱,但这钱来自无数人的真金白银。一次次违规领取,放在个人账户里是个数字,放在社会的账本上,就是撕开信任的缺口。法律条文可以明确写明诈骗的惩罚、退回金额、罚金区间,但恐怕很难写明信任的损失有多大。每一次新闻里看到这样的案例,都会忍不住琢磨:他们在领取第一笔“意外之财”时,有没有想过这会是自己走向深渊的第一步。钱拿在手心会发热,可一旦来路不正,这份热会在某个深夜变成烫人的烙印。等到东窗事发,再想回头,早已晚了。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