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秋“啃秋”习俗揭秘 迎接丰收与团圆

立秋“啃秋”习俗揭秘 迎接丰收与团圆!时间飞逝,转眼间已是农历闰六月十三,2025年的这一天落在了阳历8月初。夏日的余韵犹存,阳光炽热,蝉鸣声此起彼伏,但节气已悄然进入“立秋”。
明日立秋,“啃秋”是老传统,也是家人团聚的理由。每到这个时节,总会想起那句古话:“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季之计,在立秋。”古人对节气的讲究细致入微,农田、厨房、院子、家风都随着节气变化而变化。立秋的到来,就像院子里葡萄初现紫色,虽未成熟,却令人期待。
唐宋时期的文人骚客常在时令变换时留下诗篇,表达怀念之情。立秋不仅是气候的分界点,更是人间冷暖、作息进食的风向标。关于立秋的来历,农时上讲,自孟秋开始,意味着庄稼即将成熟,果蔬即将上桌,农人忙着收割。旧历书上说“立秋日,习见果熟”,老人也常念叨,立秋吃果要有分寸,吃得“兴旺兴旺”,不可太贪嘴。
闰六月是农历中的稀客,民间认为这一年气候、农事和人的情绪都有些特别。老人说,这样的年份立秋更为讲究。闰六月未完,秋节先到,暑气不减,秋意却在暗中滋长,像碧荷残叶上的那一抹初红,不动声色。
古人立秋时还有“报秋”的习俗。宋代文人会在立秋当天穿着新衣到田间林下,大声呼喊迎接秋天,并吟诗助兴。“自古逢秋悲寂寥”,但中国人总能把悲凉过成温暖,把节气过成团圆。
立秋时的“贴秋膘”习俗源自北方,人们通过吃肉添膘来进补。后来“贴膘”成了调侃,就算只是啃个大西瓜,也会说是“贴秋膘”。苏东坡喜欢时令西瓜,立秋前夜会清洗干净供神之后家人分食,寓意团圆消暑。老北京人重视立秋清晨的“秋风祭”,家家户户在院门外挂彩绸,象征引秋风入宅,讨个清凉吉祥。
说起啃秋,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大西瓜。立秋吃西瓜俗称“啃秋”,炎炎夏日走到了尾声,人们用一口脆甜的瓜肉,把积攒的暑热“咬下去”。据说吃了西瓜,这一夏的“苦热”都能随之而去,凉意自口入心。茄子被称为“落暑菜”,寓意“福气连连”。芋头与“遇”谐音,象征“遇见好事”。桃子取“讨好、图个好彩头”之意。南瓜丰盈饱满,象征丰收、富足。
俗话讲,“立秋三宜两忌”。立秋气温虽高,但空气湿度逐渐降低,是晾晒衣被、晒粮的好时机。应多吃西瓜、桃子、葡萄等水分充沛的果品,顺应自然,保持身体舒畅。午睡小憩也很重要,以补足精神。但也要注意,不要因为日历翻页就猛开空调、喝凉水,以免身体受罪。同时,进补不可贪嘴,细嚼慢咽、心情安稳才是明智之举。
这些习俗提醒我们要贴近生活的节律,尊重自然的流转。比如小孙子去年立秋晚上吹空调睡觉贪凉,第二天就感冒了;今年我和老伴给他讲这些道理,他懂事不少。生活里,适可而止、劳逸有度的道理,懂节气的人总是心里有数。
年年立秋,岁岁重逢。节气将一年切成二十四段暖意,有人割麦子,有人包饺子、煮芋头、啃西瓜、晒被单。在我看来,最有味道的中国味道藏在这些节气和习俗里,从上一辈的耳提面命,到儿孙们咬下一口瓜的清脆声,都是对生活最真诚的犒赏。
明天立秋,不妨选上喜欢的时令菜,邀家人朋友围坐一桌,边吃边聊,把丰收和团圆“嚼”得津津有味。秋风一起,岁月安长;啃秋一口,顺遂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