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不是迷信!立秋前一天 牢记3个忌讳 顺应天时保安康

访客 2025-08-05 11:00:20 2633
不是迷信!立秋前一天 牢记3个忌讳 顺应天时保安康摘要: 不是迷信!立秋前一天 牢记3个忌讳 顺应天时保安康!清晨散步时,发现梧桐叶尖已泛黄,这才惊觉立秋将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体现“收”的节气,立秋不仅预示着暑去凉来,更承载着祖先留...

不是迷信!立秋前一天 牢记3个忌讳 顺应天时保安康!清晨散步时,发现梧桐叶尖已泛黄,这才惊觉立秋将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体现“收”的节气,立秋不仅预示着暑去凉来,更承载着祖先留下的生存智慧。今年立秋恰逢8月7日13点51分,属“晚立秋”,民间有“晚立秋热死牛”之说,此时更需遵循古礼,为家人纳祥祈福。

立秋习俗丰富多样。祭祀祖先是一项重要传统,周代天子会在立秋日率百官“迎秋于西郊”,如今民间多以扫墓、供奉的方式延续这一传统。浙江老辈人常说:“立秋不祭祖,来年收成苦。”每年此时,母亲总会备上新收的稻谷、自制的米酒,在祖先牌位前轻声念叨:“秋粮快收了,您老保佑风调雨顺。”这炷香火既是对先人的追思,更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

吃立秋糕也是江南一带的传统习俗。外婆曾教我:“圆如满月,甜如蜜,吃了秋糕,日子才圆满。”这习俗源自宋代,当时东京城(今开封)的糕点铺会推出“秋糕宴”,文人墨客以诗换糕,成为一时雅事。如今咬一口软糯的秋糕,仿佛能尝到千年前的秋意。

贴秋膘是另一个重要习俗。“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经过苦夏,人体需补充能量。《黄帝内经》言:“秋主肺,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故贴秋膘并非大鱼大肉,而是荤素搭配。推荐一道莲藕花生排骨汤:莲藕清热,花生健脾,排骨补虚,慢炖1.5小时,汤色如奶,最宜秋日润燥。

尝新果也是立秋的一大特色。北方有“立秋摘核桃”之说,南方则盛行“采秋梨”。《齐民要术》载:“立秋后十日,瓜甜梨熟。”此时到果园亲手摘下果子,咬一口脆甜的梨,汁水漫溢,正是“春种秋收”最生动的注脚。

不是迷信!立秋前一天 牢记3个忌讳 顺应天时保安康

立秋也有一些禁忌需要注意。江浙一带流传“立秋后虹见不利”,古人认为,立秋后打雷、见虹,预示干旱或洪涝。虽今有气象预报,但此禁忌提醒我们:顺应天时,方能五谷丰登。立秋后脾胃虚弱,《素问》言:“秋伤于湿,冬为咳嗽。”此时若贪食西瓜、冷饮,易引发“秋瓜坏肚”。可改食酸味水果,如葡萄、山楂,既能收敛肺气,又可生津止渴。此外,“秋主收敛”,此时动怒易伤肝气。北京有“立秋秤人”的习俗,称体重后若变瘦,便要“补肉”,这实为提醒:秋日需保持心境平和,方能“收敛神气,使秋气平”。

今年立秋属“晚立秋”,民间有“躲秋”之说。属蛇、猪、猴、虎者及体弱者,宜在立秋交节(13:51)前后1小时静处,避免冲突。可饮一杯“乌梅生姜茶”:乌梅1颗、生姜1片,红糖适量,煮水代茶,既可暖胃,又能防秋燥。

立秋日,不妨与家人做三件事:扫墓祭祖,带一束新采的野花,告诉先人今年的收成;备秋粮,将新米、新豆装入陶罐,寓意“五谷丰登”;写秋帖,用红纸写“秋收万颗子”,贴在门楣,纳祥祈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立秋不是终点,而是万物从繁茂走向成熟的转折点。愿我们遵循古礼,顺应天时,在秋日的第一个节气里,为家人祈得平安,为岁月纳得祥瑞。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