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事要打攻坚战 有些事要久久为功

你是否也曾陷入这样的困境——面对紧急任务时渴望速战速决,遭遇长期目标时又期待立竿见影?这种矛盾恰恰揭示了治国理政与个人成长中的核心命题:有些战役需要雷霆手段,有些事业必须细水长流。

攻坚战的突围艺术如同破冰船劈开冻层,讲究集中火力破除障碍。胶州市在区域经济竞争中,面对下行压力与周边追赶,以"领导包挂项目责任制"精准发力,通过产业链招商突破航空、智能装备等高端产业,半年内实现项目"转调创"的华丽转身。这种突击战术的要义在于:锁定关键痛点,重构资源矩阵。就像当年脱贫攻坚战中,驻村干部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建立问题清单,实施靶向治疗,最终啃下硬骨头。攻坚不是蛮干,而是以"目标倒逼进度"的科学方法论,在有限时间内创造最大突破。
久久为功的沉淀哲学则如匠人琢玉,考验着时间的复利效应。文中的木雕师傅用二十年光阴诠释了这种智慧——从歪扭的初作到栩栩如生的屏风,每一道刻痕都是与时间的对话。这种长线思维在乡村振兴中同样得到印证:浙江安吉余村坚持十五年生态治理,终将矿山废墟变为竹海桃源。真正的持久战拒绝"运动式"突击,它需要建立可持续机制,如同西安交大青岛研究院的产学研转化,必须经历技术沉淀、市场培育的完整周期。
两种模式看似对立实则互补。脱贫攻坚既需要"百日会战"解决住房安全等即时问题,更依赖产业培育等长效工程;企业创新既要快速迭代产品应对市场变化,又要持续投入基础研发。华为在芯片突破中双线并行的策略就是典范:一方面组建"尖刀连"攻关关键技术,另一方面保持每年千亿研发的定力。
历史的经验反复验证:没有攻坚战的突破就难有发展支点,缺乏久久为功的坚守则易成昙花一现。当我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谋划长远,用"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破解难题,就能在快与慢的辩证中找到前进的节律。毕竟,真正的胜利永远属于既敢打硬仗又会打持久战的智慧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