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美国在“劫贫济富”

访客 2025-07-14 14:21:43 83677
美国在“劫贫济富”摘要: 特朗普劫贫济富的法案,尘埃落定了。当地时间2025年7月4日,特朗普总统正式签署了《大而美法案》,这个法案是2025年由特朗普政府主导推出的重磅立法。它不仅延续了2017年减税...

特朗普劫贫济富的法案,尘埃落定了。

当地时间2025年7月4日,特朗普总统正式签署了《大而美法案》,这个法案是2025年由特朗普政府主导推出的重磅立法。

它不仅延续了2017年减税、控支和支持传统产业的政策路线,更对拜登政府时期的绿色新政、社会福利和政府支出进行了大幅削减和调整。

该法案的核心内容包括:未来十年减税4万亿美元,削减至少1.5万亿美元支出,并将联邦政府的债务上限一次性提升5万亿美元,这远超以往的单次调整幅度。

可以说,这是在既有政策基础上的一次加速版财政和税收改革。

法案通过了,看似是一场胜利,实则代价很大——法案的通关之路,将美国当下的政治撕裂展现得极为极致。

直白来说,这个法案本质是利益的重新分配,最终结果就是富人更富了,穷人更穷了

甚至有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法案就是送一半美国人上天堂,让另一半美国人下地狱。

说到底,这不是一次单纯的立法,是共和党和民主党这两党背后各自的选民基本盘和利益集团,在这部法案上进行了最直接的碰撞,也是一场关乎美国未来经济路线和社会方向的硬碰硬对决。

这就引出了我们必须深入探讨的三个核心问题:

首先,在党派分歧如此之深、内部阻力如此之大的情况下,特朗普为何要强行推动这部法案?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利益博弈和执政逻辑?

其次,这部以未来十年减税4万亿美元、削减1.5万亿支出为代价,同时一次性将债务上限猛增5万亿美元的法案,究竟是解药还是毒药?它能否解决美国当下最头疼的债务难题?

最后,也是最让全球市场焦虑的问题——那座已经高达36万亿美元,并且还在不断攀升的国债大山,最终将如何收场?

利益大挪移

时间拨回7月1日,在一场持续了整整27个小时的辩论与投票后,结果定格在50票对50票的僵局。

关键时刻,副总统万斯投下打破僵局的一票,法案才以51:50的微弱优势涉险过关。两天后,法案回到众议院,最终以218票对214票的微弱优势再次闯关成功。

整个过程,几乎是拉锯到最后一票。民主党议员全体反对,怒斥法案劫贫济富;共和党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部分财政保守派议员对法案将导致的债务飙升感到极度不安,直到最后一刻还在负隅顽抗。

特朗普政府为何在如此巨大的阻力下,依然要强行推动这项法案?在我们看来,这其实并不意外,因为特朗普要兑现他对选民的承诺——要美国优先。

共和党这边的政策工具箱就非常明确:给企业和个人减税、放松产业管制、削减社会福利、大力扶持制造业和传统能源、增加国防预算

这套组合拳的目标,是让本土产业和国家硬实力变得更强大。

法案的每一项条款,都精准地回应了共和党支持者的诉求。

例如,大幅削减拜登时期的清洁能源补贴,不仅让传统能源行业松了一口气,更直接回应了能源财团的利益——据OpenSecrets统计,2024年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向共和党提供了数亿美元的政治献金,占该行业总献金的80%。

同时,这也稳固了红州的铁票仓,因为在德州、怀俄明等地,化石能源行业养活着无数家庭,例如怀俄明,化石能源贡献超30%的州GDP。

此外,法案增加了数千亿美元的国防和边境安全开支,包括为修建边境墙拨款,这更是特朗普最具标志性的竞选承诺之一。

反观民主党,他们的政策主张则完全是另一个方向:对富人和大企业加税、扩大社会福利、推动绿色能源革命、强调气候治理和环境保护。

因为他们选民的基本盘是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高的中产阶级、年轻人和少数族裔。这些人普遍希望通过政府干预来缩小贫富差距,对医疗、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务有更高的需求。

所以说,两党的分歧本质上是各自选民和利益集团诉求的直接博弈。《大而美法案》将这些矛盾彻底摆上了台面:减税还是加税?保传统能源还是推绿色能源?削减福利还是扩大福利?每一项都是两党核心理念的正面对撞。

特朗普咬着牙也要推动法案,不仅是为了兑现承诺,更是要在这场路线之争中,为共和党和自己的执政议程抢下绝对的主动权。

但问题也异常尖锐——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虽然短期内能取悦核心支持者,但美国的根本矛盾,如贫富分化、财政赤字、社会保障缺口等,不仅没解决,反而可能因此变得更加棘手,尤其是债务问题。

用未来换当下

如果说《大而美法案》在政治上是一次豪赌,那么在财政上,它无异于一次饮鸩止渴。对于美国当前最严峻的债务问题,法案不仅没有提出任何解决方案,反而将急剧加剧美国的债务危机。

我们先来看最核心的数字。法案计划在未来十年减税约4万亿美元,同时削减的支出仅为1.5万亿美元左右,这中间产生的2.5万亿美元的赤字缺口,只能通过发行更多国债来弥补。

更关键的是法案中那个极具争议性的条款:一次性将联邦政府的法定债务上限从约36万亿美元提升至41万亿美元,净增5万亿美元。根据无党派的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的测算,仅此一项法案,就将在未来十年给美国增加超过3.4万亿美元的新债务。

要知道,债务上限本应是国会约束政府开支的缰绳,但在过去几十年里,它越来越沦为两党博弈的政治筹码。每次债务逼近上限,两党都会利用这一问题为难对方,从而为自己争取更大的权益。

这次,特朗普政府耍了一个高明的程序性花招,将提高债务上限这个烫手山芋和大规模减税这个甜点牢牢捆绑在一起。

这种做法,本质上就是用未来换当下,将一个更大的债务压力留给了未来。

提高债务上限,只不过是允许政府在短期内继续借钱,暂时避免了违约的系统性风险,但它并没有改变美国政府入不敷出的根本财政结构。相反,大规模减税进一步削减了政府收入,导致财政赤字雪上加霜。

这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1)债务雪球越滚越大:新增2.5万亿美元赤字,将直接推高国债总额。据市场普遍预测,预计到2025年底,美国政府的债务规模占GDP的比重将继续维持在125%左右的高位;

(2)借贷成本急剧上升:为了给巨额赤字融资,美国财政部必须在市场上发行海量的国债。债券供给激增,而全球投资者的需求却在萎缩,这必然会压低债券价格、推高收益率。这意味着政府未来的利息负担会越来越重,形成借新债还旧息的恶性循环;

(3)美元信用受到侵蚀:如此罔顾财政纪律的行为,正是在透支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信用基础。当市场对美国财政的可持续性产生怀疑时,国际资金可能会减少对美债和美元资产的配置,从而对美元汇率构成长期压力。

总之,《大而美法案》以牺牲长期财政健康为代价,换取了短期的政治胜利和经济刺激。它将一座更大的债务山峰留给了未来的政府和纳税人,让美国在财政悬崖的边缘又向前迈出了危险的一步。

无解的牌局?

既然《大而美法案》让债务问题雪上加霜,那么美国国债这盘看似无解的棋,该如何收场?这可能是当前全球宏观经济中最核心的疑问。

理论上讲,解决主权债务问题无非三条路:财政紧缩(开源节流)、经济增长(做大蛋糕)、债务违约(直接赖账)。

但在当前的美国,这三条路几乎都被堵死了。

首先,财政紧缩在政治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削减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或医疗保险,等于政治自杀;削减庞大的军费开支,同样会遭遇巨大阻力。《大而美法案》本身就是一场减支是假,减税是真的政治表演;

其次,靠经济增长来稀释债务,需要经济增速持续高于债务增速。但在美国目前经济增速在2%以下,债务增速却在2%以上的现实下,这对于一个庞大的成熟经济体来说,几乎无法实现。

最后,直接违约更是不可能的选项。它会瞬间引爆全球金融体系,摧毁美元霸权。只要美国还想维持其全球地位,就不会主动选择这条路。

当所有常规道路都走不通时,非常规的路径就成了唯一的可能。其中,最受关注,也最有可能成为现实的,就是通胀化债。

简单来说,通胀化债就是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有意维持一个较高的通货膨胀率,让货币的购买力持续下降。这样一来,政府所欠债务的实际价值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稀释。

比如,如果通胀率是5%,而国债的票面利率只有4%,那么政府虽然名义上在付利息,但其债务的真实价值每年都在缩水1%。这是一种极其隐蔽的赖账方式,将财富从债权人(储户、养老基金、国内外投资者)手中,缓慢地转移到债务人(美国政府)手中。

既然不愿加税,也不想真正削减开支,那么通过制造通胀来稀释债务,就成了维持财政运转和经济活力的最后手段。

这就将美联储推到了一个极其微妙且重要的位置。

特朗普倾向于降息的立场早已不是秘密,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和社交媒体上威胁要解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认为其在降息问题上行动迟缓。我们抛开政治层面的噪音不谈,仅从经济基本面来看,持续疲弱的宏观数据已为美联储在下半年降息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一旦降息,其效果就是双重的:既能暂时缓解部分国债利息的支付压力,又能推升通胀,这或许正中通胀化债的下怀。

可以说,降息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工具,它通过释放流动性来直接减轻债务的真实负担。

当然,通胀化债也是一剂饮鸩止渴的猛药。长期依赖通胀来解决债务问题,会严重削弱美元的长期信用,加剧社会贫富分化,并催生金融风险。

因此,美债的最终结局,很可能不是一个清晰的解决方案,而是一个混乱、痛苦且漫长的过程。美国大概率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容忍高于正常水平的通胀,通过金融压抑的手段缓慢地赖掉一部分债务的真实价值。

这对于投资者而言,《大而美法案》就是一场清晰的资产再平衡:它通过牺牲美债(供给冲击)和美元(信用削弱)的长期价值,为黄金(对冲通胀与风险)的上涨提供一定的支撑。

美国在“劫贫济富”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