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击2025中国汽车论坛:“反内卷”进一步深化,坚持长期主义正当时

当前的中国汽车产业,正处在加快转型升级过程中。一方面,电动化和智能网联正在推动汽车产业进入全新的创新领域;另一方面,一系列结构性挑战也给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轨迹带来风险和不确定性,行业内部竞争日趋白热化。
在此关键时点,2025中国汽车论坛于7月11日继续在上海召开,来自政、产、学、研、企各界的嘉宾代表,围绕着汽车产业如何摒弃恶性“内卷”,回归价值创造等议题展开深刻讨论。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表示,目前汽车产业治理“内卷”式竞争的工作还在深入,需要进一步完善长效工作机制,让市场从价格驱动转变为价值驱动。
同时,为严格防止“内卷外溢”,中汽协正在采取措施,推动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尊重当地文化和法律。“中国车企在走向国际化时,需要‘把家里的事情’处理好,拒绝‘内卷’式竞争。”付炳锋表示,下一步,中汽协还将继续汇聚行业正能量,共同营造风清气正、健康和谐的良好产业发展生态。
新能源车成汽车市场主导力量
“机械工业涵盖了汽车、工程机械、电工、电气、机床设备等14个行业,约占GDP的9%。自2009年起,中国的机械工业销售规模已居世界第一,汽车制造业在机械制造中更是地位突出,规模贡献大、增幅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徐念沙表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制造与销售均保持快速增长,更在国际市场上展现出竞争力,成为中国制造业的一张耀眼名片。
7月10日,上半年国内汽车产业数据出炉。1—6月,国内汽车产销首次双双超过150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5%和11.4%,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内需市场明显改善。
新能源汽车的增长依然抢眼。1—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3%。
在论坛现场,付炳锋透露,截至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达到10%。展望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将达到1600万辆,新车销量占比有望超过50%。
付炳锋还表示,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我国汽车市场的主导力量,标志着我国电动化转型升级上升到稳定发展的高度,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产业和市场结构的调整,实现了从传统燃油车主导到新能源汽车引领的跨越,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反内卷”进一步深化
“反内卷”依然是汽车产业界最为热议的话题之一。几天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全国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投诉平台”开通“重点车企践行账期承诺线上问题(建议)反映窗口”,紧盯重点车企支付账期问题。
多位与会嘉宾表示,该平台的上线非常及时必要,有利于汽车行业进一步“反内卷”。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表示,在智能化发展越来越快的当下,奇瑞不得不跟进价格战,参与“内卷”。希望政府部门能增加在创新、品牌升级等方面的考核和引导,对企业的转型升级给予足够的耐心。
外资企业的代表也看到了“内卷”式竞争带来的不利影响。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SeanGreen)指出,“内卷”式竞争将阻碍产业的健康发展。持续的价格战已将行业盈利能力降至极低水平,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引发质量妥协,遏制创新,最终会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此,高翔建议全球汽车企业在促进自由贸易、增强供应链韧性等方面加强合作。“独木不成林”,在论坛现场,高翔特地用中文引用了这句古话,表示参与未来的出行竞争不能靠个别企业单打独斗,需要相互信任协作创新、坚持可持续发展。
欧洲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狄薇斯(SigriddeVries)也表示,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产业正在迅速向电动化、自动化和智能出行转型和重构。在新的形势下,产业界需要更多的对话,而不是减少交流。
付炳锋称,目前电动化、智能化趋势正在使中国汽车产业加速融入全球发展。这需要促进碳足迹互认互信,共同推动全球绿色发展。更需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维护汽车行业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长期主义回归正当其时
当前,多个行业正在大力整治“内卷”式竞争,“长期主义”回归正当其时。在大会的分论坛上,多位汽车企业界代表围绕着品牌建设和长期主义发展议题进行讨论。
阿维塔科技总裁陈卓认为,“目前很多因素都在倒逼车企全速奔跑,适应竞争,但激烈竞争的同时,种种迹象也在提示我们应该回归长期主义,坚守底线”。
“小米YU7的推出非常成功,创造了多个汽车行业的历史时刻,这意味着当前的汽车营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陈卓指出,在剧烈的变化下,必然有一部分人会被淘汰,也必然有一部分人会通过快速地学习,完成自我的提升,对个人、企业和品牌都是如此。
在他看来,每一个品牌都应该克服焦虑情绪作用下的短期行为,包括简单片面地拥抱流量,而是要探寻品牌的长期价值。
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则认为,企业既需要有自己的坚守,也需要全面提升对客户需求的洞察能力、重构用户运营体系,拥抱和满足用户核心需求。“产品忽视情绪价值,难以脱颖而出”,冯兴亚认为,这是中国汽车品牌建设的关键点之